2022年 11月 29日 作者 gong2022 0

从南极科考归来!杭州这所高校研究生的追梦之旅真燃!



??最近,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环境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李成鑫随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返航,圆满完成了为期半年的南极科考任务,这也是杭高院学子首次参与执行并完成的国家级科学考察任务。接下来,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述,一起探索神秘的南极世界吧!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踏上南极大陆,留下了中国在这里的

第一次科学考察足迹。随后,我国逐次建立了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和罗斯海新站五个南极科考站,并在一次次地深入科考和研究中,为我们逐渐揭开了南极的神秘面纱。李成鑫这一次,就是住在长城站。

李成鑫在乘船前往南极的途中,目睹了许多难忘的景象:在渔场,能看到海水中一波波的蓝色涟漪,随浪袭来,犹如海洋里的极光。

抬头仰望星空,可以看到浩瀚星河,“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大抵如此。

南极的地面大多被厚厚的冰雪覆盖,阳光照耀下,它的广袤和神秘显露出冰山一角,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科研工作者前往开展实地考察、采取样本。

李成鑫仍对这段特别的旅程念念不忘:“参加后更多的是惊喜、难忘。这次的所见所闻都太特别了,无论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海面上的日出,还是在太平洋看到的银河,鲸鱼群绕船喷水、翻身嬉戏的场景,以及企鹅、燕鸥、贼鸥这些南极特产生物,都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从小种下南极梦

“很小的时候读过《白鲸》这本书,书中主人公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之后,我便对大海充满了向往,对南极——海与地球的最南端,也充满了期待。”李成鑫说。

当时,有一粒种子悄然埋在他的心里:他希望,如果有机会,一定亲眼去南极看看。

本科期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习地球物理专业的李成鑫在课堂上听环境专业的孙立广老师讲述了他的南极科考之旅。霎时间,儿时的梦想浮现心头,这次,他决定给自己和梦想争取一个启航的机会。

他开始努力自学环境专业的相关知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旁听环境专业课程。背负着两个专业的学习压力,大一对李成鑫来说是极其辛苦的一年。通过一学年的积累,李成鑫终于在大二时成功地转到环境专业进行后续深入的钻研。与此同时,他也十分注重身体锻炼,一直密切保持着对南极科研动态的关注。

在确定考研去向时,李成鑫了解到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从2012年中国南极科考第28次队开始,每年都会有参加南极科考项目的名额,而杭高院张庆华教授工作室长期从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区域污

染方面的研究,尤其是在极地相关领域具有突出的研究成果。他毫不犹豫地联系了张庆华老师。经过一番努力争取,他最终成功加入到了张老师的工作室,成为了一名南极科考队的预备军。进入杭高院学习后,李成鑫得知有参加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名额。他难掩兴奋,毅然选择了报名。通过层层筛选,李成鑫终于成功抓住了这次机会,乘上了一路向南的“雪龙号”,圆梦南极。

科研进行时

在这次科考中,李成鑫主要执行的是张庆华老师《基于CSIA-Cl分析的极地与青藏高原大气POPs环境行为对比研究》的项目研究任务,随航期间主要负责表层海水样品的采集工作,在站期间则主要负责南极地区大气样品的采集工作。课题组期望通过此次科考采样,探究污染物在大气长距离传输过程中的变化,发掘其指示意义,并分析区域特征(气象、海拔和植被等)对污染物迁移变化的影响,从而为揭示不同偏远区域POPs 大气长距离传输机制提供直接的科学依据,为极地全球前沿研究做出贡献。

刚到长城站的前五天是常规的卸货输油工作,因任务繁重,李成鑫连续五天晚上没有睡过一次觉,甚至有持续22小时没有睡眠保持室外工作的经历。这期间,他每天都需要攀爬竖梯到集装箱做解缆、系缆的工作,也要时不时任职橡皮艇的随行安全员在南太平洋上漂泊,从深不见底的海面上穿越,随着浪涌起伏。漂泊在南太平洋上,李成鑫不仅要克服对深海的怯懦,还要经受严寒的侵袭。之前锻炼出的强壮体魄在这时派上了用场,他在与自然的抗争中获得探索的快乐,圆梦南极的激动和满足支撑着他用意志战胜一切艰苦与困难。

这次南极科考无疑给李成鑫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这次的收获是无比宝贵的,在作业以及出野外期间,我同其他队员通过协作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同时,我也成功采集到了足够支持组内科研的珍贵样品。我的脚步走遍了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巴顿半岛,走遍了阿德雷岛(也称企鹅岛,上面密集的分布着数量庞大的企鹅),踏足到了柯林斯冰盖,一路看到了形形色色的南极生物,领略了毕生难忘的风景。”李成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