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2月 19日 作者 gong2022 0

考研大军催生百亿培训市场,这门生意好做吗



从二本学校的机械专业毕业后,我进入一家国企工作了5年。这5年我一直在备考。”刚刚考研上岸的小王说,去年是他第五次考研,屡败屡战,终于“上岸”北大的通信工程专业。之所以考这么多次,小王说自己对学历有一种执念。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小王”加入考研大军,考研培训市场愈发热闹。2022年全国考研报考人数达到了457万人,报名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将考研视作其就业路上的中转站。考研培训机构之间的激烈竞争由此而生。

考研大军催生百亿培训市场

《中国考研培训行业白皮书2021》显示,中国考研培训市场规模已超110亿元,年增长达30%以上。知名考研机构万学教育考研考研(下称“万学考研”)预测,2025年考研报名人数或将超过500万人,有机构测算,考研产业市场规模或将超过200亿元。

教育界人士注意到,伴随着考研人数和市场规模逐渐增长,备考压力下考研学生的参培率也逐步提升,考研培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考研培训市场正逐渐站上教育行业的风口。

风口之下,考研培训这门生意正在逐步拓宽其商业化的市场版图,备考者的需求正是这个庞大市场的入口。一方面,培训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提升学生的自控力,可以更系统地帮助考研学生抓住考点和重点;另一方面,培训机构还推介宣传称可以帮助学生在备战考研同时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

“考研备考要同步优化自身科研能力、核心通用能力、企业职务能力。因为这既是社会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也是考研复试重点考察内容。”考研考研的陆校长表示。看得出来,培训机构还试图加载面向就业考试、面试培训的需求。

据了解,目前考研培训赛道上的玩家主要有万学考研、考研等传统线下培训机构,这些机构在全国拥有数百个线下面对面授课的教学分校和网点,覆盖了国内多个大中小城市。在专业课的细分赛道,还出现了会计、法律、计算机等具象专业中小型辅导机构。甚至一些考研上岸的学长或名校名师也有意参与分享市场蛋糕,以分享心得的方式开办培训班。

社会资本加码考研培训

2021年“双减”政策落地后,教培机构为了寻找新的业务收入来源,纷纷瞄准考研培训业务。与此同时,有意加入教育赛道的社会资本也不断涌向考研培训市场。

《2020中国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20年教育行业一级市场投融资数量为 257 起,累计 63 家教育公司通过 IPO 方式登陆美股、港股市场;《2021上半年中国教育行业投融资报告》显示,2021年上半年教育行业共发生投融资事件133起,投融资总额约 145亿元,较上一年同期教育行业125 起融资事件数进一步攀升。

据媒体报道,考研成立4年期间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万学考研自成立以来累计已获得融资20亿元,知悟科技等其他考研培训机

构均有不同程度的融资。当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在苦练“如何成为考研黑马”时,考研产业已应势而上,成了近年来的黑马产业之一。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考研市场已是一片“蓝海”。适应市场需求的衍生服务也越来越多。

今年5月,浙江湖州吴兴区人社局向国内多所高校发送《关于邀请贵校优秀学子来吴考研学习的函》引发广泛关注。其中提及,吴兴区推出国内首个青年人才考研新城,为考研大学生提供免费公共课、免费自习室、免费辅导讲座等公共服务。考研新城还为驻地考研大学生提供一定金额的生活补贴。据称,湖州考研新城不仅在于“分羹”考研产业链,也在于打造“新青年城市”——到2025年,聚引各类青年人才5万人,其中硕博士1万人。如此看来,锁定考研大军,也成为一些城市的“抢人”之举。

考研新城项目发起人、知猫人力创始人姜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大学生不再把就业作为第一选择,而是把考研、考编作为第一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将引才方式从招聘人才转向学生需求——学生需要什么,我们给他提供什么。”以考研为主题建设人才综合体的创意由此诞生。据说其本意是希望精准捕捉到考研群体,再助推他们转化成本地人才。

“应试化”培训能走多远

表面上看,培训辅导满足一些不急于就业的毕业生借助考研缓解压力的需求。实际上,不过是一部分人延缓了他们的就业档期。在付出时间代价后,他们能适应延缓后的就业市场吗?

面对火热的考研培训市场,有专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考研培训这样的应试辅导,或许有助于提高考试分数,但对能力的提升贡献不大。长期看,执着于这样的应试教育,不是培养选拔人才的有效方式。有高校教师认为,研究生考试“应试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培训机构的全方位‘武装’下,考生笔试分数越来越高,但招进来后发现,专业素养并没有什么提升。”

教育部《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规定》指出,严禁招生单位内部人员举办或参与考试招生辅导活动。出于此,高校普遍不允许在校师生参与考研辅导。一位机构老师表示,培训机构老师大多使用化名,很少透露个人信息。据媒体报道,市场“野蛮生长”,给培训市场滋长了备考应试的套路化运作。上专业课的老师没有考研经历;授课老师常常是兼职的;批改作业的工作人员是从学生群里临时拉来的……考研培训市场乱象丛生。甚至有天价考研班对外宣称是“保过班”,保过考研复试,号称有答案。如此虚假宣传暴露了考研产业隐患。

整治乱象已是当务之急。2022年4月至6月,教育部组织全国开展一次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工作。截至4月30日,全国累计排查培训机构82246个(含线上、线下机构,含已关停的机构复查及非学科类机构涉嫌开展学科类培训排查),其中发现有问题机构1771个,占比2.2%。

有业内人士认为,要从考研培训机构的师资使用、收费、宣传等方面从严监管。建议严格资质审核,设立资金监管账户,以防止更多隐患问题出现。 如此举措固然有利于维护考生权益,但这并不意味着为庞大考研培训市场保驾护航。

多位专家表示,考研产业化加剧了考研“应试化”。考研要遏制“高考化”倾向,考研选拔应“去应试化”。多家媒体提出,由此带来的学历高消费必须治理。

对培训机构而言,如果考研止步“应试化”,机构看好的这片蓝海又将如何?未来的培训需求之变,场上的机构们能适应吗?

1658265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