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12月 30日 作者 gong2022 0

教育部 研究生在学人数十年翻一倍!背后有怎样的社会焦虑



另一组数据显示,2022年考研报考人数为45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而2017年,这个数字为201万人。五年内,考研人数也足足翻了一番。

一个十年翻一番,一个五年翻一番,报考人数增长明显快于扩招人数,研究生考试真的是越来越卷了!

考研热背后有怎样的社会焦虑?为什么这么多人义无反顾的选择考研?

找工作压力大

根据智联招聘近期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今年应届生毕业人数首次超过一千万。而企业方因为疫情影响和经济下行,用人需求大幅削减。

腾讯、百度、阿里、字节跳动这些以往的雇佣大户也接连传出大量裁人的消息。寒意逼人,今年被称为最难就业季也是情理之中了。

在就业人数陡增,用人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选择的标准自然会提高。而学历是一个最容易衡量的硬杠杠。硕士和本科同时申请一个岗位,更高的学历背景无疑有先天的优势。

此外,研究生学位也正在成为考公考编的刚需。企业不稳定,大量毕业生寄希望于端起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编的铁饭碗。这个选择无可厚非。面对大风大浪时,找避风港是明智的选择。

不过,僧多粥少,铁饭碗也不好端。前不久有媒体报道,北京酒仙桥街道城市管理岗录取一名北大博士。连城管都是博士学位,大专、本科甚至硕士还有啥竞争力呢?

有位考研的网友在百度贴吧吐槽:“马克思理论专业已经卷成了‘麻花’,这个专业看似冷门,其实连双非院校报录比都快超过1:10了,都想进机关单位,难啊!”

智联招聘报告也证明: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 61%,比去年高 6 个百分点。因此更多人选择继续深造、自由职业、慢就业等方式缓解自身就业压力。

就业后又考研,为了有一份更好的工作

学临床医学的小王,本科毕业后来到一家医院,每月6、7千元工资,但她对考研始终念念不忘。“现在的工作琐事很多,没法专心复习。不过辞职的话万一考不上得不偿失,生活也没有着落,祈祷今年能在职考研顺利上岸。”

“我们正面对一个数字化的未来!”再战考研,已经毕业5年的小陈在志愿表上再度填上了清华大学,这一次他准备背水一战,不容闪失。

小陈在一家国际酒店从事财务工作,太过明确的发展路径让他觉得人生应该有更多可能。考研成了他踏上新起飞平台的关键一步。

“我对数字比较敏感,数字化、智能化是未来方向,想要未来有好的机遇就得考最牛的学校,不然将来还是难上岸”。所以,今年他准备辞职考清华。

虽然每年研究生都有扩招,但基本是双非院校(非985、211院校)较多,名校名额仍然有限。面对越来越卷的考研,没有名校的光环,即使将来毕业也仍然面临激烈的竞争。

逃避就业

就业市场拼杀惨烈,如象牙塔般的校园确实还算一方清净之地。考研成了逃避就业的方式。

到底未来该如何发展,很多人没有想清楚。也许读书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个不变应万变之策。既然研究生成为了未来发展一个必过的槛儿,那么晚读不如早读,不然以后会更难。

年龄大了还能读研吗?

“再不读研,我就老了。”一个朋友圈的留言吐出了年龄的焦虑。现在很多单位招人,明确写着研究生不超过27岁。更多单位写着35岁以上不考虑。

年龄大了,还能读研吗?还有意义吗?

相对于应届生找工作的需求,大多数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职场人士对读研有着完全不同的目的。

“读研是我人生转型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资源。”某知名基金公司的江总说。他原来在西门子公司做工程师,赶上了中国信息产业大发展的时代,也让他对中国的商业生态有了更深的体会。“读书是最好的拓展人脉圈,建立事业基础的捷径。”

十多年前,他设法申请加入了北京一所名校非联考的EMBA项目。他的命运也随之彻底改变。毕业后他与同学创立一家私募基金公司,从事科技产业的投资工作。至今,凭借同学圈拓展的事业圈层,已经成功投资了多家国内科技独角兽企业,他也站到了中国科技创新的行业前沿。

而且他至今已经参加了至少3个MBA、EMBA和其他高端学位项目,对学习乐此不疲。

有人说,决定你未来的关键不是你自己,而是你身边的人。

对于有多年工作经验的人,特别是30岁以上的在职人士,再与20岁出头的大学生们竞争考研名额,无疑是走了回头路。

更适合他们的是非联考的硕博项目。入学申请更注重工作经验而不是考试能力。同学朋友圈大多也是事业有成、经验丰富的群体。

不过,非联考项目市面上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申请路上坑也多,该如何选择呢?这个问题,小编另有专文阐述,欢迎关注本号,并留意后续的推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