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2月 22日 作者 gong2022 0

【每日一课8】202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7讲——两大…



???【每日一课】

今天咱们开始讲辩证法。

辩证法、共十四个点,这十四个点我们简称为“二三四五”,即:

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大方法、五大范畴

两大特征——联系、发展

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四大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

五大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

今天咱们给大家讲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

首先咱们看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这里注意一下,联系里面包含了【事物内部诸要素】和【事物之间】,这个事物可大可小,比如你把中国看成一个事物的话,那么北上广深这些属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中国和美国属于事物之间;当然,如果你把北京看成一个事物,那么北京里面的海淀区和朝阳区算是内部诸要素,北京和上海属于事物之间。

郭德纲曾经说过这么一段:“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

这个姑且算是联系了,只不过是乱联系而已。

“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这种联系我们姑且还可以看成一种联系,那么下面有个问题,就是宣武区和宣武区有没有联系呢?

这个问题问的就有点奇怪了,宣武区的天和通州区的人民可能还能扯的上联系,但宣武区和宣武区的联系就很奇怪了。这是因为联系是有前提的:

联系的前提是——区别

事物之间只有区别了,才会有联系,不然就有联系了。

联系本身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这个很好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联系观点和其他的联系观点有所不同,这里说说其他两种联系的观点。

其一是唯心主义的联系观点,唯心主义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

其二是诡辩论的联系观点,诡辩论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地乱联系。

所以“宣武区的天是晴朗的天,通州区的人民好喜欢,眼望丰台高声喊。我爱你,海淀!”属于那种联系,大家可以自行判断。

第二,联系具有普遍性普遍性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整体联系。

内部联系——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外部联系——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整体联系——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

这个其实很好记忆,内部和外部联系就是联系的定义,而整体联系则就是把物质世界统一起来来看。

联系虽然具有普遍性,但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直接联系起来,要将各个事物联系起来,需要通过“中介”来实现。中介就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第三,联系具有多样性。这里面的主要包含了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这里面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就是联系的定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很好理解。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我们放在【五大范畴】里给大家做详细的讲解。

第四,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也就是有条件可以促成联系,有的条件会阻碍联系

当然,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比如你特别想成为一个老师的学生,这个就需要通过努力来实现?

同时,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以上是联系的基本原理,在这个基本原理下,我们应该如果用这个原理解决问题呢?这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

的原理,要求
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这个很重要,考试的时候,分析题,写完原理后面就写方法论,只考原理考试没意思,还是要考考应该怎么做才行。

好,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发展。

先看这么几个问题:

从电话→手机是不是发展?

从马车→汽车是不是发展?

从电话→汽车是不是发展?

先看最扯淡的【从电话→汽车】,这个显然不是发展?为什么呢?

因为二者没有关系呀!

因此,发展的前提是,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从电话→手机】不是发展,因为【旧事物没有灭亡】,同理,【从马车→汽车】就是发展,因为【旧事物灭亡】了。

这里的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事物之所以能够战胜旧事物:

从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来看,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同时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事物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这个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不是很好理解。

举个例子:

在抗日战

争期间,毛泽东针对当时的战况写了著名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日本是个强国,但是个小国,中国是个弱国,但是个大国。

小国日本的缺陷在于,资源少,因此,在大弱对小强的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拖死他。

所以最后日本投降虽然和美国扔了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以及我们不屈不挠的斗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日本自己打不下去了。

日本在挨了原子弹之后,本国基本已经没有什么热武器了,甚至连冷兵器都很少了,全运到中国境内了,当是还有的武器就是毛竹,也就是咱们昨天讲的原始人最早开始制作工具的那种东西。结果日本部分法西斯军国主义神经病们,认为自己有强大的精神力量,用毛竹可以对抗原子弹,你老美有能耐你就炸了东京,甚至可以放弃日本,直接把哈尔滨作为第二个东京。

不过当时日本天皇没神经到这种程度,直接就投降了。

而当时在中国境内的日本军也基本被拖的差不多了,部队里面不是十五的就是五十的,物资基本也都用的差不多了。

所以,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抗战,就活活拖死了日本。

毛泽东持久战理论的前提就是,我们中国面积大,我可以用空间换时间,活活把日本拖死。

我们换个角度看,当时的朝鲜,面积不大,在这种情况下没办法打持久战,因而只能拿时间换空间,速战速决,要么亡国,要么把他们打海里去,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别的办法。

因此,拿空间换时间,或者拿时间换空间,就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以此可以推动事物的发展。

发展观也是有方法论的,大题的时候注意一定要写哦: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今天就给大家讲解这么多,咱们明天给大家讲解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对立统一规律

每日一背

三、辩证法(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四大方法、五大范畴)

(一)两大特征2014 ??分析2015 ??分析

1.联系2018 ??T17、2019 ?T2

(1)联系的含义: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的前提区别

3)联系的特点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联系具有普遍性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即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内部联系)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外部联系)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并通过它表现出联系的普遍性。(整体联系)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的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

④联系具有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A.条件对事物发展和人的活动具有支持或制约作用;B.条件是可以改变的,人们经过努力可以创造出事物发展所需要的条件;C.改变和创造条件不是任意的,必须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4)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5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

2.发展2012 ??T17、2015 ??T17

(1)发展的实质

①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A.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B.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

A.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

B.新事物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

C.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2)发展与过程

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②事物发展的过程

A.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B.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③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每日一练】

1.(2018 T17 多选)2017年6月,我国科学家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量子纠缠”就是两个(或多个)粒子共同组成的量子状态,无论粒子之间相隔多远,测量其中一个粒子必然会影响其他粒子。”量子纠缠”现象虽然未被完全认知,但它仍然能够说明?A.物质世界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B.事物联系的主观性和偶然性?C.事物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2019 T2 单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为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逾淮为枳说明了?A.事物的发展变化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B.事物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C.任何实体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网结?D.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过程?
3.(2012 T17 多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从根本上说,是因为?A.新生事物产生于旧事物之后,是新出现的事物?B.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C.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D.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4.(2015 T17 多选)母质、气候、生物、地形、时间是土壤形成的五大关键成土因素。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初始无机养分的最初来源。气候导致矿物的风化和合成、有机质的形成和积累、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分解和合成。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可以使物质在地表迚行再分配,使土壤及母质在接受光、热、水等条件方面发生差异。时间是阐明土壤形成发展的历史动态过程,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等对成土过程的作用随着时间延续而加强。土壤生成过程说明?A.亊物总是作为过程而存在?B.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C.亊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线性上升的态势?D.亊物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下面讲一下上一期留下来的分析题:

1.人类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垃圾总量一天比一天多,由此带来的问题非常棘手。不产生垃圾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就退而求其次,倡导大家减少垃圾,然而减到多少才是少?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而且从总体上看,生产和消费必然产生垃圾,减少垃圾很可能抑制生产和消费,接着往后退,把垃圾收集起来填埋或焚烧,但填埋只是把垃圾从地上转移到地下,既与人争地,也有再次污染土壤和水源的隐患,焚烧不过是把污染从地上转移到空中,产生二恶英等有害物质。

于是,人们进一步追问:还有没有比填埋.焚烧更好的出路?这时候一句“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让人茅塞顿开,垃圾可以回收利用,乃再生资源。但变废为“宝”前提是垃圾的有效投放—别把垃圾放错了地方,何谓放错?到处乱扔是放错,不同的垃圾搅混在一起也是放错,不同的垃圾只有不同的地方放,才能实现资源的价值,即使还免不了要填埋,焚烧那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垃圾,也得把他们分出来。垃圾分类举手之劳换出绿色,好处多多不言而喻,但如何让人们乐而为之?2009年5月起,上海开始普遍推广新的垃圾分类理念,开展以“提升更绿色的上海”为主题的“绿色账户活动”何为“绿色账户”?这是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积分换取环保小礼品:再生纸笔记本,绿色小植物,环保手电筒…..上海推出“绿色账户”实现模式,办法是可以想出来的,关键是愿不愿意琢磨,中国垃圾问题,我们没有退路就多想出路。? ? ? ? ? ?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说明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5分)

——(2011.34)不知道同学们之前有没有做过真题以及看过真题的答案,你要是看了估计能气死,就写这点,就能得这么多分?其实不在于你写多少,而在于,你能不能卸载点子上去。至于马原的题目,我想等后面咱们陆陆续续多做一些题目,在集中起来给大家来讲马原的题目怎么来写。
马原的题目,一般情况下,你先看到题目中,有提到了书上的知识点,那么就先把书上你所知道的知识点都写上,那么,相当于地毯式轰炸,对不对,肯定是有对的,当然也有可能有不对的。但是,写错了是不扣分的哦~~所以,题目一开始提出来的是实践,那么,书上关于实践的概念有哪些?首先是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对吧,好,这句话给分吗,看心情,心情好可以给一分,心情不好也可以不给分。判卷有的时候就是老师的一念之差。
那么得分点来了,为什么刚才可给分也可不给分,因为没写道点子上去,点子在题目中已经说了:“从实践是人和自然关系基础的角度”,于是,你应该写“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这么给几分?这句话标准答案给2分
好刺激,一句话顶一个多选了。
但是,马原不能仅仅去堆叠概念,还要结合材料,那么,材料里面怎么体现“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不是人们通过合理的处理垃圾来体现自己的实践水平?把这个点写上,1分
好刺激,一道单选来了。好了,似乎没东西写了,还有两分从哪里来呢?
就是后面,“为什么‘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个你还没回答呢?书上好像没有这个答案。既然没有,你怎么写都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多简单呀!好了,咱们看标准答案:(1)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如何合理地处理垃圾是人们实践活动方式和水平的反映。(3分)垃圾成为废物是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不当(即放错位置)所造成的。我们必须转变实践活动方式,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2分)当然,咱们在考试的时候一定不能写这么少,这个态度写这么少肯定是不端正的,所以,要把你知道的这部分的知识点尽可能的罗列上去。
不一定有用,但态度是好的,在加上据我了解很多同学学习政治并不是特别扎实,你能保证你写的所有字都恰好对上答案的点吗?估计很难,那么,你都写上,错了反正也不扣分。
3个小时的考试,闲着也是闲着,多写几句,相信我,当你看到你的成绩的时候,你会感谢考试的时候的你多写了这么几个字的。

往期回顾:

【每日一课1】2021年考研政治内容及规划

【每日一课2】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讲——绪论

【每日一课3】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讲——哲学的基本问题

【每日一课4】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三讲——物质的概念

【每日一课5】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讲——世界物质统一性

【每日一课6】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讲——意识观

【每日一课7】2021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讲——实践观

????